胡绍岩
副教授/冶金工程系
个人联系信息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
联系电话:13439361912
电子邮件:syhu616@suda.edu.cn
学习工作经历
胡绍岩,男,1992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成员(低碳与智能冶金教学团队),获“全国高校冶金院长提名奖”、“江苏省冶金行业协会、江苏省金属学会青年人才奖”等。
2013年于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冶金工程(卓越计划)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9年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8月入职苏州大学,任冶金工程系讲师、材料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2022年晋升副教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中国宝武低碳冶金创新基金等横向课题10余项。在Acta Materialia、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2项,参与制定冶金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
承担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指导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奖励11项、苏州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项。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电冶金分会委员,聊城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协会常务理事、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专委会委员,《钢铁》、《钢铁研究学报》、《河北冶金》等期刊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1. 先进钢铁材料低碳短流程制备
2. 智能化喷粉冶金技术及装备
3. 固废资源化及CO2封存利用技术
4. 炼钢过程数学物理模拟仿真
承担科研项目
1. 面向IF钢低碳制造的电弧炉熔池高效脱氮与钢中氮化物调控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2. 先进钢铁材料高效化和低碳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骨干
3. 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中氮元素和夹杂物无害化调控技术研究,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项目,主持
4. 转炉炼钢底吹CO2-O2-石灰粉的脱磷反应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
5. CO2应用于底喷石灰粉转炉炼钢的脱磷反应机理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6. 转炉底吹CO2-O2-石灰粉处理高磷铁水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7. 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转炉炼钢底吹CO2-O2-石灰粉高效深脱磷基础理论研究,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主持
8. 超低碳排电弧炉短流程生产Ti-IF钢残余元素与夹杂物协同调控技术研究,中国宝武低碳冶金创新基金,主持
9. 基于底吹喷粉的转炉高冷料比冶炼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宝武低碳冶金创新基金,合作单位负责人
10. SPHE系列产品微镁处理新工艺开发与应用研究,横向课题,主持
11. 转炉底喷石灰石粉化渣脱磷技术研究,横向课题,主持
12. 高等级板材中氮的危害与夹杂物改性控制研究,横向课题,主研
13. 基于钢渣矿化的CO2封存技术研究,横向课题,主持
14. 铝灰在螺纹钢冶炼过程的应用研究,横向课题,主持
15. 面向碳减排的底吹喷粉转炉长寿冶炼关键技术开发,横向课题,主持
16. 脱磷转炉底吹CO2-O2-石灰粉工艺设计及研究,横向课题,主持
代表性论著
1. Xingzhi Zhou, Deyong Wang*, Huihua Wang, Tianpeng Qu*, Shaoyan Hu, et al. An Approach to Heterointerfacial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Long-range Lattice Matching Model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J]. Acta Materialia, 2025, 299, 121444.
2. Xingzhi Zhou, Deyong Wang*, Tianpeng Qu, Dong Hou*, Shaoyan Hu*,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single-phased metallic solidification process using high-temperature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combined with differential scanning colorimetry[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5.
3. Xingzhi Zhou, Deyong Wang*, Tianpeng Qu, Shaoyan Hu*, et al. Atomic-scale heterointerfacial engineering of multilayered structures in Fe-Cr-based alloys revealed through LRLM model and its modified model[J]. 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 2024, 40: 110157.
4. Yanping Wang, Shaoyan Hu*, Deyong Wang, et al. Effect of Residual Element Tin on the I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thanum and Tin in Interstitial Free Steel[J]. ISIJ International, 2025, 65(7), 925-936.
5. Yunxuan Jiang, Shaoyan Hu*, Deyong Wang, et al. Effect of nitrogen content and magnesium-cerium treatment on inclusions in interstitial free steel[J]. Ironmaking & Steelmaking, 2025.
6. Yongkang Li, Shaoyan Hu*, Deyong Wang, et al. Effect of nitrogen content and cerium treatmen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ons in non-oriented silicon steel[J]. Ironmaking & Steelmaking, 2025.
7. Jun Tian, Jiahao Cheng, Shaoyan Hu*, et al. In Situ Observation of Precipitation Behavior of MnS during Solidification of Steel Melt Intended for Production of Nonquenched and Tempered Steel[J].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4.
8. Shaoyan Hu, Rong Zhu, et al. Research on the Gas–Solid Jet Flow and Erosion Wear Characteristics in Bottom Injecting Lance Used for Oxygen–Lime Powder Bottom Blowing Converter.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21, 52(6): 3875–3887.
9. Shaoyan Hu, Rong Zhu, et al. Fluid-solid Coupling Simulation on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uyere Used for Oxygen Bottom Blowing Converter[J].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8, 49(6): 3317-3329.
10. Guangsheng Wei, Rong Zhu, Shufeng Yang*, Shaoyan Hu*, et al. Carbon Powder Mixed Injection with a Shrouding Supersonic Oxygen Jet in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J].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20, 51(5): 2298-2308.
11. 王艳平,胡绍岩*,王德永,等. 钢中典型残余元素危害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 钢铁研究学报, 2025.
12. 张英嘉, 胡绍岩*, 等. 转炉炼钢底吹O2-CO2的熔池搅拌功及冶金效果[J]. 中国冶金, 2024, 34 (10): 99-107.
13. 魏国立, 朱青德, 胡绍岩*, 等. 120t转炉底吹CO2工艺研究及应用[J]. 炼钢, 2021, 37(1): 8-12.
14. Efficient long-service-life blow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vanadium extraction-decarburization duplex converters. US10988818B2(美国发明专利)
15. Long-life service method for powder-bottom-injecting converter based on collaborative hot replacement of furnace bottom and bottom purging brick. US11667982B2(美国发明专利)
16. 一种转炉炼钢动态调节底吹CO2流量改善脱氮的方法,发明专利, ZL201810130268.5
17. 利用浸入式水口喷吹镁粉细化连铸坯凝固组织的方法,发明专利, ZL202010275944.5
18. 底喷粉转炉炉底和底吹砖协同热更换的长炉龄服役方法,发明专利, ZL202110103152.4
19. 高端钢铁材料转炉冶炼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系统, 软著登字第6311298号
20. 低碳排电弧炉炼钢装备和工艺设计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系统,软著登字第15599260号
21. 电弧炉炼钢数字化检测系统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黑色冶金行业标准,YB/T 6311.1-2024
22. 炼钢工艺协同处置电解铝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T/SSEA 0472-2025
获奖情况
1. 高品质洁净钢全流程模拟仿真创新实验室,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案例团队,排3,2025年
2. 苏州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排1,2025年
3. 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冶金院长提名奖”,排1,2024年
4. 江苏省冶金行业协会、江苏省金属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人才奖,排1,2024年
5. 基于CO2资源化利用的转炉高效低碳炼钢新工艺开发与工业应用,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2,2024年
6. 一种与炉役同步转炉底喷粉枪的制作装配方法,甘肃省专利奖,三等奖,排2,2024年
7. 炼钢全过程吹氩冶金关键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排10,2024年
8. 高端钢铁材料转炉冶炼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排3,2023年
9. 基于CO2循环喷吹的转炉底喷粉高效低碳炼钢工艺,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铜奖,排1,2023年
10. 面向钢铁工业提质增效的高品质钢夹杂物改性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全国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排2,2023年
11. 高效低成本洁净钢镁处理新工艺开发与应用,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排2,2023年
12. 基于CO2载流喷吹的转炉底喷石灰粉绿色低碳炼钢新工艺,第二届甘肃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排1,2023年
13. 二氧化碳在炼钢的资源化应用技术,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8,2019年
14. 电弧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及应用,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22,2018年
15. 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中亚微米级夹杂物调控技术研究,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2025年
16. 超低碳IF钢中残余元素Sn与稀土La相互作用研究,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2024年
17. 航空高温合金的真空感应-电渣重熔-真空自耗关键工艺研究,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2022年
18. 转炉煤气富氧燃烧提纯制备CO2新工艺,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2021年